为了传递“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理念,9月19日晚,我校于南山教师教育学院报告厅举行2022年暑期社会实践成果答辩活动。党委组织部、党委学工部与校团委的相关老师出席本次活动并负责现场答辩评审。
首先上台展示的是来自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的“基层数字化发展”观察实践团。他们以“数字化改革”为核心,深入社会基层治理,助力数字政府建设。从调查基层群众入手,重点关注老旧小区,团队成员对基层的数字化情况进行实地考察,从而贯彻从基层走起,从基层做起的方针。
随后进行答辩的是教师教育学院的“关爱小候鸟”教育帮扶团。在留守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外来务工子女愈多的社会大方向下,该团队积极响应公益服务,为困难儿童提供创新课程,让教育事业的多元化有了新的保障。团队提供的一系列暖心帮扶,将爱传递给了“小候鸟”们,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坚实力量。
生命科学学院的“爱在三点半”实践团致力于普及知识文化。在双减政策的环境下,孩子们有了更多的可支配时间。为了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活动,该团队面向大学生招募讲师。大学生讲师携带特色课程开展教学活动,为孩子们授课,锻炼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团队在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进行教学指导,在助力文化交流的同时促进民族团结,获得了各级媒体的纷纷好评。
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化”说科学暑期社会实践队的答辩展示了科学走进生活带来的影响。他们以“化学谱写多彩世界”为主题,开展了各种化学活动,每一次精细的调整都能产生不同颜色的化学反应,向民众科普了趣味化学知识。同时,该团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考察了各地对化学药品的知识了解情况,根据他们的疑惑进行对应解答。
土木工程学院的“益行”——浙江省乡村地质灾害调研团围绕地质灾害调研,通过资料收集、探讨规划等准备活动,进行深入的地质调查。与此同时,他们也向群众普及防灾减灾的科学知识,加强群众对地质危险的防备心理,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危害。
来自医学院的绍医青年爱心医疗服务团秉持“青春筑梦,卫生下乡”的精神,响应“健康中国”的号召,开展了六项医疗特色主题活动,例如爱心义诊、科普医学知识、青少年医学讲解等。他们也深度考察了当地村民的医疗情况,总结出了人才匮乏、卫生院医疗供给不稳定、缺乏资金扶持等短板,为后续的基层服务的完善助力。
“走进永东,践寻非遗”是外国语学院的走进永东、践寻非遗——外院实践团队的号召。该团队调查学习非遗,并前往永康、东阳等地进行考察调研,在了解了东阳木雕和永康锡雕之后,围绕两种非遗展开活动,推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匠心”与“传承”出发,助力非遗发展,助推青年感悟更加深刻。
校青协的“探索非遗 感悟匠心”志愿服务团围绕绍兴名人民俗文化,反思非遗传承,提出重兴非遗、传承创新的对策。并在此活动后对非遗文化对当下社会以及国之未来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纺织服装学院的“智能织造—探访数字化纺织服装产业”实践团关注服装企业的数字化情况,将实践重点聚焦于探访数字化纺织服装企业。他们从机械设备、资金利用、产品系统等方面了解公司的运营变化,从中发现数字化对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并对在校大学生提出相关建议。
数理信息学院有藏族学生一同参与实践,以“共同富裕”为主题,结合本校与西藏的友好交流政策,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地区,探寻共同富裕密钥。团队通过观产业游共富村,了解当地致富过程,结合西藏特点,从个性样本中提取共性经验,提出属于家乡西藏的共富计划。
“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是艺术学院带领的网上夏令营志愿团队,他们打破疫情阻碍,与大洋彼岸的小华侨连线寻根,传播绍兴文化。他们通过编辑公众号、制作视频等方式,传播绍兴美景美食,用创作文化专题的形式展现绍兴的书画诗词,为“小华侨”们带去心灵的文化洗礼。
商学院青春反邪教实践团以青春献礼二十大为实践出发点,选择“聚力同心反邪教”的宣讲活动。通过宣讲讲座结束后下发问卷、走访调查的方式,实践团获取、分析了大量数据,有效服务了社会的反邪教事业。
人文学院的“学思享”实践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绍兴市的文化背景相结合,走访浙江各地历史文化积淀地。聚焦于党史教育基地探访和红色精神传承,他们联动省内多地,编织一张多点开花的红色实践网络。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红枫岭”乡村振兴实践团以项目规划形式深度考察“红枫岭”村,聚焦乡村振兴展开工作。在实地考察乡村的教育系统、文化习俗、风景特色等方面条件后,他们提出适宜本村发展的多方产业发展规划方案,并受到了该村村民的一致好评。
各评审老师在各团队汇报后,提出相关建议,同时也赞扬文理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真诚度,为实践团队未来的发展进行一定引导。
各团队在本次活动中受益匪浅,意识到了实践中的不足之处,更明确了未来的奋斗方向,同时对下一程实践充满自信。至此,本次答辩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