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7月13日,人文学院蜀道行游学团队整装待发,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上,老师和同学们都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黄玲华同学说:“在今天出发之前,我做了许多的准备,大概是明白,这是一场修行而非旅行。”而尽量精简的行李、专注蜀道的文本阅读、对于知识的寻根溯源,正是我们的坚持,也如林美飞同学所言:“马伯庸在《文化不苦旅:重走诸葛亮北伐之路》中调侃自己持续七天奔波在蜀道会感到疲惫,而此次我们的蜀道行游学活动要进行十余天,我们却是期待大于隐忧。”
蜀道,是关中与四川盆地之间道路的总称。关中与四川盆地相隔着秦岭、汉中盆地、大巴山,李白《蜀道难》中说过“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不与秦塞通人烟。”其实李白从没走完蜀道,《蜀道难》仅是其送别友人之作。李白凭想象力写蜀道之艰险,而我们行万里路识蜀道之瑰奇。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于我们而言,是极幸运的,这也是参加游学的同学们的内心写照。
高利华老师坚持带队四年人文游学活动,那么她累不累呢?高老师说:“因为喜爱。我从大学就开始行走,享受旅途中的期待与失落。我相信好的事情总会不期而遇,收获总比预想的更多。”
漫长的时光在看书、写作、交谈中无声消逝,嘈杂的车厢因一群安静阅读、热烈交流的学子而流露别样的韵味。”
而为什么选择蜀道呢?笔者采访了李秀明老师,他直言因为“难”呀!俞志慧老师则提到:“因为我们游学的目的是学习,蜀道的文化底蕴深厚。从秦惠文王到汉王刘邦再到刘备,蜀地实属‘龙兴之地’。也正是由于蜀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吸引了后来无数的名人踏上蜀道。”
此次,人文蜀道行游学团队自汉中入蜀,但因绵阳大水,我们改变了原定的行程,而以蜀道的西北段为主。以绍兴的温婉去触碰蜀地的奇险,直面那一段漫长而凶险的历史。
下午两点半,大家登上开往陕西宝鸡的k1040号列车,各自分散在几个车厢里,李秀明老师和俞志慧老师来往几个车厢关心同学们的在不紧不慢的火车上,是最容易让人思考的。在这车上,看书写作的都是我们的人,这是独属我们蜀道行的风采,是我们的游学姿态!
invi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