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院风采

    双院风采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双院风采 >> 正文

    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邀请北京大学苏彦捷教授讲座

    发布日期:2023-06-01    点击次数:

    5月26日下午,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邀请中国心理学会候任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导苏彦捷教授在风则江大讲堂为我校师生开展了主题为《关系中的理解:沟通与压力应对》的讲座,讲座由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陈巍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围绕“关系中的理解:心理理论”“人际沟通:换位 共情”“压力应对:心身健康”三个方面展开。苏教授首先分享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事件,将心理学和医学进行类比,表示二者都是能够帮助我们解决身心问题的一种手段,并非是因为我们存在身心疾病才去学习相关知识,既为心理学正名,又引发了大家想要进一步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兴趣。


     


     


    随后,苏教授引用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中“一切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人际关系问题在心理学领域同样备受关注。她通过介绍一系列心理学经典实验,深入浅出地揭示了关系中理解的重要性,以及这些研究结果在人际沟通中的应用。其次,苏教授指出在人际沟通中我们需要学会换位思考,尝试从他人的视角进行分析,通过共情更好地理解他人心理。当然这种换位与共情的能力可能受到权力意识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在亲子关系中,家长常常将自己置于高权力的地位,缺乏换位、共情能力,导致沟通不顺。在与他人沟通时,我们还要善解人意、运用恰当的表达方式并具备灵活变通的能力。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常常面临各种压力。针对如何应对各种压力,苏教授提供了多建议,例如学会时间管理——区分重要而且紧急、重要但不紧急、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等四个维度,合理应对压力事件。苏教授强调,我们对压力的情绪反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么理解它。此外,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也存在关联,苏教授风趣地告诉大家“你睡着的时候真的被洗了脑哦”,熬夜变傻是有科学依据的,因此,平衡饮食、优质睡眠、合理运动是我们缓解压力的有效途径。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同学们积极提问。一位同学发问:“在人际沟通中,我们应该理解他人、学会共情,但我常常发现大多数人并不缺乏共情能力,反而会过度共情,受到他人强烈情绪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苏教授解释道,共情能力过强实际上很难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在交流中,我们需要在情境中思考并进行沟通,即需要根据情境做出选择,对于不道德的个体,我们甚至可能不会共情,或者反共情。还有同学提问如何提高他人的共情能力,苏教授肯定了这个想法,指出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并提高他们的共情能力。最后,还有同学提出在与父母发生无法调和的尖锐冲突时,如何与父母进行沟通的问题。苏教授从权力导致脑损伤的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并强调关系是常变的,尤其是亲子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强势一方可以学会变化。她还通过自己与儿子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告诉大家,学会思考对方强烈情绪的真实对象会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对方,从而找到行之有效的沟通方法。





    此次讲座让师生们更多面地了解到人际关系中的心理学知识、沟通和压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帮助大家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压力。讲座结束后,心理学系部分师生与苏教授合影留念。